发新帖  新投票  回帖  关闭侧栏
帖子主题:蠡湖烟绿[下载]
5839个阅读者,3条回复 | 打印 | 订阅 | 收藏
隐身或者不在线

发表时间:2023-5-11 20:46

蠡湖烟绿[下载]



computer2014 发表在 游记·影像 华声论坛 https://bbs.voc.com.cn/forum-39-1.html

位于无锡西南郊的蠡湖,是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。与烟波浩渺的太湖相比,蠡湖并不让人觉得局促,相反,八平方公里的水域,南岸宝界山的映衬,这种山水的奇妙组合,称为天赐宝地一点不为过。
更令人向往的,是偏安一隅的蠡园。蠡园面积并不大,占地仅一百二十多亩,其中水域面积约五分之二。古人道“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;智者动,仁者静。”正因为水域宽广,给这座不大的园林赋予了生命的灵魂,成为江南众多园林中颇具特色的一座园林。
从大门进入蠡园,映入眼帘的是百花山房。这是一栋青瓦十字脊梁、四角飞檐起翘平房,厅堂内正中悬有“百花山房”匾额,厅室内摆设着精美的红木家具,墙壁上悬挂着梅、兰、竹、菊条屏。房前土岗,立一湖石,瘦漏皱透,尽显湖石特征。
再往前有一石碑,上书“蠡湖烟绿”。“烟绿”是颇堪玩味的一个词,从字面看,是指雾蒙蒙的绿色,而在蠡湖特定的环境里,让人立即联想到,无论是春和景明,还是夏日炎炎;无论是秋高气爽,还是寒冬腊月,蠡湖总是有一种飘忽不定、宛如仙境的雾气。
柳堤花雨是无锡著名的花堤。春天漫步在蠡园外侧的柳堤上,绿柳含翠,桃花吐艳,桃柳相间,桃红柳绿。这时,才真正体会到春风熏暖的意境。蠡园的精妙之处在于水域面积占比高,因而纵有繁花满目,却不觉得有任何冗余。春日午后,园内水面平静如镜,红的花、绿的柳倒映水面,凝视时间一长,竟然难分天地。
与这次风和日丽不同,我曾在一个细雨朦胧的春日来到蠡园。那次,也是绿柳含翠,桃花吐艳。尽管春雨绵绵,雨丝中还透着几分寒意,但我还是感觉到春意盎然。
记得那天我在一棵柳树前驻足良久。与充满青春活力的其他柳树不同的是,这棵柳树已经老到树体空洞,初看完全是一个三四米高的枯树桩,但让人无比震撼的是,就是这么一个貌似毫无生机的树桩,上面却生出一根虬枝,并吐出新绿。更让人诧异的是,它与其他垂柳不同,新生出的绿枝斜插苍穹,全无垂柳随风摇曳的优柔寡断,而是多了几分或许不该属于它的自信与定力。
我曾很长时间不得其解:当初这棵随风摇曳的普通垂柳,为何近乎朽木之时,却令新枝如此反叛,桀骜不驯?是因为一辈子饱受屈辱,它不忍再让新枝点头哈腰?还是因为先辈长年累月的忍辱负重,才让其新枝增添了昂首向上的底气?此次走到西施岛前,我似乎找到了答案。无论是蠡湖还是蠡园,都无法回避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——范蠡。相传2500多年前,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后,功成身退,偕美人西施隐于蠡湖。他们泛舟于此,湖因人而得名,园因湖而得名。
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终于灭吴。勾践灭吴,西施功不可没,但也正因为吴已灭,西施便失去了利用价值。而作为谋臣的范蠡,其间遭受的屈辱,虽然史书鲜有记载,但其受勾践之使,将心仪的西施“献于吴王”,其内心的煎熬绝非常人所能承受。因此,吴国既灭,范蠡便选择了逃避“可与共患难、不可与共乐”的勾践,与西施同泛五湖而去。
此后的范蠡与西施,历史上有多个传说,但不论何种传说,历史上对范蠡与西施的评价基本是正面的,特别是范蠡,后世尊之为商圣、商祖,奉之为财神。但这一切其实都是后人在分享其荣耀,而当年范蠡与西施所承受的屈辱,恐怕已经很少有人再记起。
走过干步长廊,再回头踏入“为有石栏探看水,竟无粉碧怕遮山”的四方亭,立于五曲桥,远眺柳堤外的蠡湖,湖面依然平静,午后气温上升,水面雾气升腾,原本清晰的翠绿鲜红,多了几分迷离与幻化。莫非这就是所谓的“岸柳拖烟绿,庭花照日红”?
也正是在此刻,“蠡湖烟绿”的意境,在眼前里形成了更加清晰的画面,但也幻化成越发模糊的图景。

隐身或者不在线

回复时间:2023-5-12 05:07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
看经典美图到三晋!



隐身或者不在线

回复时间:2023-5-12 05:08
谢谢分享!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
看经典美图到三晋!



发新帖 新投票
 回帖
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
你的用户名: 密码:   免费注册(只要30秒)


使用个人签名

(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!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,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。版权声明
   



Processed in 0.026317 s, 8 q - sitemap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