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 纳箴赐帛
作者: 张居正 唐史纪:太宗即位,张蕴古上《大宝箴》,其略曰:“今来古往,俯察仰观,惟辟作福,为君实难。圣人受命,拯溺亨屯。归罪于己,因心于民。大明无私 照,至公无私亲,故以一人治天下,不以天下奉一人。勿谓无知,居高听卑;勿谓何害,积小就大;乐不可极,乐极生哀;欲不可纵,纵欲成灾。壮九重于内,所居 不过容膝,彼昏不知,瑶其台而琼其室。罗八珍于前,所食不过适口,惟狂罔念。丘其糟而池其酒,勿内荒于色,勿外荒于禽。勿贵难得货,勿听亡国音。勿谓我尊 而傲贤慢士,勿谓我智而拒谏矜己。安彼反侧,如春陽秋露;巍巍荡荡,恢汉高大度。抚兹庶事,如履薄临深,战战栗栗,用周文小心。诗云:“不识不知。”书 曰:“无偏无党。”众弃而后加刑,众悦而后行赏,勿浑浑而浊,勿皎皎而清,勿汶汶而暗,勿察察而明。虽冕旒蔽日,而视于未形,虽缯纩塞耳,而听于无声。” 上嘉之,赐以束帛,除大理丞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,太宗初登极时,有一书记官张蕴古上《大宝箴》一篇。大宝是人君所居的宝位,箴是儆戒之辞,人臣不敢直说是箴规天子,故以大宝名箴,这箴中的言 语,字字真切,句句有味,从之则为尧舜,反之则为桀纣,人君尊临大宝,须把这段说话常常在目,做个箴规,方可以长保此位,所以名大宝箴。太宗深以蕴古之言 为善,赐他束帛,升他做大理寺丞。观太宗纳善之速如此,其所以为唐之令主而成贞观之治者,盖得于是箴为多。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旧唐书》卷190。惟辟作福:出自《尚书·洪范》,意为只有天子造福。辟,天子、诸侯的通称。亨屯:谓解救危难。亨,通顺;屯,艰难。大明:指太陽。汶汶:昏愚不明貌。察察:苛察小事自以为精明。缯纩:黄色的丝绵。古代帝王戴冕,两旁各带一小团黄绵,表示不听无益之言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41纵鹊毁巢
作者: 张居正 唐史纪:太宗时,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之上,合欢如腰鼓,左右称贺。上曰:“我常笑隋帝好祥瑞,瑞在得贤,此何足贺。”命毁其巢,纵鹊于野外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:太宗时,尝有白鹊结窝于寝殿之上,其巢两个合而为一,有合欢之形,又两头大,中腰小,恰似那乐器中腰鼓的模样,左右侍臣都说道: “凡物相并,则不能相容,今两鹊为巢,合而为一,形状殊常,实为稀有,此盖天地和气所钟,主上圣德所感,理当称贺。”太宗说:“不然,昔隋帝不好贤人而好 祥瑞,至于亡国,我尝笑他,以我看来,只是得贤臣、理政事、安百姓,使天下太平,这才是真正的祥瑞,至于珍禽奇兽,不过一物之异耳。何足为瑞而称贺哉!” 遂令人毁其窝巢,而纵放白鹊于野外。夫天地之间草木鸟兽,形质间有殊异者,皆气化偶然,不足为奇,人主不察,遂以为瑞,于是小人乘机献谄,取悦于上,至有 以孔雀为鸾凤而诬上行私者矣。人主好尚,可不谨哉!唐太宗纵鹊毁巢,诚为超世之见,而瑞在得贤,尤万世人君之龟鉴也。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旧唐书·五行志》。祥瑞:吉祥的征兆。龟鉴:借鉴。龟背可用于占卜,鉴就是镜子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42 敬贤怀鹞
作者: 张居正 唐史纪:太宗尝得佳鹞,自臂之,望见魏征来,匿怀中。征奏事故久不已,鹞竟死怀中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,太宗一日得个极好的鹞子,心上喜爱,亲自在臂膀上驾着,魏征平日好直言极谏,太宗尝敬惮他,当驾着鹞子的时节,恰好魏征走来奏 事,太宗恐怕他看见,将鹞子藏在自己怀里,魏征晓得太宗怀着鹞子,故意只管奏事不止,那鹞子藏的时候久了,毕竟死于怀中。夫太宗尊为天子,偶有臂鹞之失, 见了正直的臣,便惭沮掩蔽,如害怕的一般。盖他本是个英明之主,自知所为的非礼,故深以为歉,宁坏了所爱的物而不恤也。臂鹞是他差处,匿于怀中,是他明 处。 【注】本则故事出自刘 《隋唐嘉话》。此事发生于贞观二年(628)。惭沮:惭愧泄气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43 览图禁杖
作者: 张居正 唐史纪:太宗览《明堂针炙图》,“人五脏之系,咸附于背”。诏自今毋得笞囚背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,太宗一日看《明堂针灸书》,这书是医家针灸治病的方法,内有个图形,说人腹中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,五脏的系统,皆附贴于脊背,太 宗观览此图,思想起来,打人脊背,则五脏震动,或致伤命。遂下诏,令天下问刑衙门,自今以后不许笞杖罪囚的脊背。盖五刑各有差等,而笞罪为轻,彼罪当处死 者,固自有应得之条矣。而于轻罪者复笞其背,使或至于死,诚为不可。太宗天资仁恕,耳目所接,无一不念在生民,故一览医方,而不忍之心遂萌,此诏一出,民 之免毙杖下者,不知其几矣,传称太宗以宽仁治天下,而于刑法尤谨,信哉!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新唐书·刑法志》。此事发生于贞观四年(630)。明堂针灸图:古中医书名。咸:都。笞:用竹板或荆条打犯人的背部或臀部,是唐律笞、杖、徒、流、死五种刑罚中最轻的一种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44 主明臣直
作者: 张居正 唐史纪,太宗尝罢朝,怒曰:“会须杀此田舍翁。”后问为谁,上曰:“魏征每廷辱我。”后退,具朝服,曰:“妾闻主明臣直,今魏征直,由陛下之明故也,妾敢不贺。”上乃悦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,太宗曾一日朝罢还宫,忽发怒说:“少间定要杀了这个田舍翁。”时长孙皇后问说:“陛下要杀谁?”太宗说:“是魏征,此人不知忌 讳,每每当着众臣僚攻击我的过失,羞辱我,我十分忍受不得,所以要杀他。”长孙皇后贤德,知道魏征是个忠臣,乃退去,穿了朝贺的袍服,来对太宗说:“妾闻 古云,上有明哲之君,则下有鲠直之臣,今魏征之直言不阿,由陛下之圣明,能优容之故也,君明臣直,乃千载难逢,国家盛事,妾敢不称贺。”太宗闻皇后之言, 其心乃悦。尝考自古创业守成之令主,虽圣明天挺,然亦有内助焉。观长孙皇后之于唐太宗,虽夏之涂山,周之太姒,无以过之矣。太宗外有忠臣,内有贤后,天下 安得不太平。 【注】本则也是出自《隋唐嘉话》。会须:应当,一定。田舍翁:犹言乡下人、庄稼汉。天挺:天资卓越。挺:突出,杰出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45 纵囚归狱
作者: 张居正 45 纵囚归狱 唐史纪:太宗亲录系囚,见应死者悯之,纵使归家,期以来秋就死,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,至期来诣京师。至是九月,去岁所纵天下死囚,凡三百九十人,无人督率,皆如期自诣朝堂,无一人亡匿者,上皆赦之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,太宗尝亲自审录罪囚,见那该死的囚犯,心里怜悯,不忍杀他,都放他回家,看父母妻子,限到明年秋间,着他自来就死。因此又敕令法 司,将天下死囚也都暂放还家,亦限至明年秋里自来赴京。及至次年秋间,前时所放的罪囚,共三百九十人,都感太宗不杀之恩,不要人催督帅领,个个都照依期 限,齐到朝堂听候处决,没一个逃亡隐匿下的。太宗见这些囚犯依期就死,终不忍杀,尽皆赦之。夫死者人之所甚惧,而犯死之人,必天下之恶人也。人君一施恩德 遂能感激至此,使其死且不避,则人之易感者可知,而凡可报君之德者,必无所不用其情矣。然则,人君之治天下,其必以恩德为务哉。 【注】本则故事出自《新唐书·刑法志》。此事发生于唐太宗贞观六年(632)。录囚:审查记载囚犯罪行的卷宗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46 望陵毁观
作者: 张居正 唐史纪:太宗葬文德皇后于昭陵,上念后不已,乃于苑中作层观,以望昭陵。尝引魏征同登,使视之,征熟视之曰:“臣昏毛,不能见。”上指示之,征曰:“以为陛下望献陵,若昭陵,则臣故见之矣。”上泣,为之毁观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,太宗贞观十年,皇后长孙氏崩,谥为文德皇后,葬于昭陵,太宗因后有贤德,思念不已,乃于禁苑中起一极高的台观,时常登之以望昭 陵,以释其思念之意,一日引宰相魏征同登这层观,使他观看昭陵,魏征思太宗此举欠当,他的父亲高祖葬于献陵,未闻哀慕,今乃思念皇后不已,至于作台观以望 之,是厚于后而薄于父也。欲进规谏,不就明言,先故意仔细观看良久,对说臣年老眼目昏花看不能见,太宗因指昭陵所在,教征看,魏征乃对说,臣只道陛下思慕 太上皇,故作为此观以望献陵,若是皇后的昭陵,臣早已看见了。太宗一闻魏征说起父皇,心里感动,不觉泣下,自知举动差错,遂命拆毁此观,不复登焉。太宗本 是英明之君,事高祖素尽孝道,偶有此一事之失,赖有直臣魏征能婉曲以进善言,太宗即时感悟,改过不吝,真盛德事也。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资治通鉴》卷194。层观:多层的高台。昏毛:眼花。故:原,旧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47 撤殿营居
作者: 张居正 唐史纪:太宗以魏征宅无堂,命辍小殿之材以构之,五日而成,仍赐以素屏褥几杖等,以遂其所尚。征上表谢,上手诏曰:“处卿至此,盖为黎元与国家,何事过谢。” 【解】 唐史上记,太宗时的大臣,只有个魏征能尽忠直谏,太宗也极敬重他,一日闻魏征所住的私宅,止有旁屋,没有厅堂,那时正要盖一所小殿,材料已 具,遂命撤去,与魏征起盖厅堂,只五日就完成了。又以征性好俭朴,复赐以素屏褥几杖等物,以遂所好尚。征上表称谢,太宗手诏答曰:“朕待卿至此,盖为社稷 与百姓计,何过谢焉。”夫以君之于臣,有能听其言,行其道,而不能致敬尽礼者,则失之薄;亦有待之厚,礼之隆,而不能谏行言听者,则失之虚。又有赏赐及于 匪人,而无益于黎元国家者,则失之滥。而人不以为重矣。今观太宗之所以待魏征者,可谓情与文之兼至,固宜征之尽忠图报,而史书之以为美谈也。 【注】本则故事出自《旧唐书·魏征传》。辍:停止。尚:喜好。黎元:黎民百姓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48 面斥佞臣
作者: 张居正 唐史纪:太宗尝至树下,爱之,宇文士及从而誉之不已,太宗正色曰:“魏征尝劝我远佞人,我不知佞人是谁,意疑是汝,今果不谬。”士及叩头谢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:太宗一日退朝之暇,曾闲行到一树下,见其枝叶茂盛,心颇爱之。是时宇文士及在旁,要阿奉太宗的意思,就将那株树称誉不止,太宗, 觉得士及是个便佞的人,心里厌他,因正色面斥之,说道:“往日魏征劝我斥远佞人,我不知今朝中那一个是佞人,但心里也疑是你,自今观之,一树之微,何足称 誉,其曲意承顺如此,所谓佞人,非汝而谁,平日所疑,果不谬也。”士及惶恐叩头谢罪。尝观孔子有言曰:“恶利口之覆邦家”,又曰:“远佞人”。盖便佞之 人,专一窥伺人主的意思,巧于奉承,哄得人主心里喜悦,就颠倒是非,变乱黑白,贼害忠良,报复仇怨,如费无忌、江充之伦,把人家君臣父子都离间了,终至于 骨肉相残,国家倾败而后已。是以圣人深以为戒,如饮鸩毒,如避蛇蝎,不敢近他,如唐太宗之面斥宇文士及,可谓正矣。然终不能屏而远之,则亦岂得为刚明之主 哉。然佞人亦难识,但看他平日肯直言忠谏的,就是正人,好阿谀奉承的,就是佞人,以此辨之,自不差矣。 【注】本则故事出自《资治通鉴》卷196,是贞观十六年(642)发生的事。便佞:花言巧语,阿谀奉承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49 剪须和药
作者: 张居正 唐史纪:太宗时,李世绩尝得暴疾,方云须灰可疗。上剪须为之和药。世绩顿首出血泣谢。上曰:“朕为社稷,非为卿也,何谢之有?” 【解】 唐史上记:太宗时,有功臣李世绩得个暴病,医方上说用人须烧灰,可治此病。太宗只要世绩的病好,遂将自己的须剪与他合药,世绩病愈,感帝之 恩,叩头出血,涕泣而谢。太宗说:“朕赖卿以安社稷,卿安则社稷安矣,朕剪须以治卿病,乃是为社稷计,不为卿一人之私也,何谢之有?”孟子曰:“君之视臣 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。”太宗忧世绩之病,至亲剪其须以疗之,诚不啻若手足之爱矣。为之臣者安得不竭忠尽力,奋死以图报哉! 【注】本则故事出自《旧唐书·李绩传》,是贞观十七年(643)发生的事。方:医方,药方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50 遇物教储
作者: 张居正 唐史纪:太宗自立太子,遇物则诲之。见其饭则曰:“汝知稼穑之艰难,则常有斯饭矣。”见其乘马则曰:“汝知其劳而不竭其力,则常得乘之矣。”见其乘舟则曰:“水所以载舟,亦所以覆舟。民犹水也,君犹舟也。”见其息于木下,则曰:“木从绳则正,后从谏则圣。” 【解】 唐史上记:太宗自立晋王为太子,凡遇一物一事,必委曲诲谕之,以启发他的意志。如见太子进膳,就教之说:农夫终岁勤苦,耕耘收获,种得谷 成,方有此饭,汝若用饭之时,即念稼穑艰难,此饭不容易得,推此心去体恤农夫,节省用度,则上天必监汝有惜福之智,而多降天禄,使汝常得用此饭矣。如见太 子乘马,就教之说:马虽畜类,亦具知觉之性,所当爱惜,汝若乘马之时,即念此马之劳,驰驱有节,不尽其力,则上天必监汝有爱物之仁,而贵畀万乘,使汝常得 乘此马矣。如见太子乘舟,就教之说:水本以载舟,故舟藉水以运,然而水亦能覆舟,则舟不可倚水为安,那百姓每就譬之水一般,为君上的譬之舟一般,君有恩德 及民,则民莫不戴之为君,若是暴虐不恤百姓,则人亦将视之为寇仇而怨叛之。譬之于水,虽能载舟,亦能覆舟,不可不惧也。如见太子息陰于木下,就教之说:木 生来未免有弯曲处,惟经匠氏绳墨,则斫削的端正,可为宫室器物之用。人君生长深宫,未能周知天下之务,岂能件件不差,惟虚心听从那辅弼谏诤之臣,则智虑日 明,历练日熟,遂能遍知广览而成圣人矣。这是书经上的说话,不可不知也,唐太宗之教诲太子,用心谆切如此。盖太子乃天下之本,欲成就其德,惟在教诲周详, 所以唐太宗特加意于此,其深谋远虑,真可为万世法矣。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资治通鉴》卷197,是贞观十七年(643)的事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51 遣归方士
作者: 张居正 唐史纪:太宗时,天竺方士娑婆寐,自言有长生之术,上颇信之,发使诣婆罗门诸国采药,药竟不就,乃放还。高宗即位,复诣长安,上复遣归,谓宰相曰: “自古安有神仙,秦始皇汉武求之,卒无所成,果有不死之人,今皆安在?”李绩对曰:“此人再来,容发衰白,已改于前,何能长生。”竟未及行而死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:太宗时,西域天竺国有个方外的道士,叫做娑婆寐,自己说他有长生不老的药方,太宗初信其言,发人去往婆罗门诸国采取药物,着他制 药,竟不能成,乃遣他还归本国,及至高宗即位,这方士又到京师,以其方术见上,高宗不纳,仍复遣还,因与宰相说道:“自古生必有死,神仙之说都是虚诞,昔 时秦始皇汉武帝为求神仙,费了一生心力,到底没一些效验,若使世界果有长生不老之人,今皆何在?”李绩对曰:“此人这一番来,容貌衰老,发尽皓白,与前次 不同,他若有仙方,何不自家服食延年,而衰老如此,其妄诞可知矣。”后果不及还家而死。由此观之,神仙之说,原是谄谀之人于求恩宠,见得天子之富贵已极, 无足以动其意者,惟有长生一事,不可必得,遂托为渺茫玄远之说,以歆动人主之意,是以为秦皇求仙药者,有徐福辈,入海不返,为汉武求仙方者,有栾大等, 无功被诛:即此二事,可为明验,然惟清心寡欲,节慎于饮食起居之间,自可以完固精神,增益年寿,如五帝三王,享国长久,垂名万世,不亦美乎。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旧唐书·西戎天竺国传》。婆罗门:印度四大种姓之首。也被用作古印度的代称。歆动:触动,打动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52焚锦销金
作者: 张居正 唐史纪:玄宗以风俗奢靡,制:“乘舆服御、金银器玩,令有司销毁,以供军国之用,其珠玉、锦绣,焚于殿前,后妃以下,皆毋得服珠玉锦绣,天下更毋得采珠玉、织锦绣等物。罢两京织锦坊。” 【解】 唐史上记:玄宗初年,因见当时风俗奢侈华靡,心甚恶之,欲痛革其弊,乃诏:凡上用服御器玩,系是金银装饰打造的,令有司尽行销毁。却将这金 银就充朝廷军国的费用,其内府所积珠玉锦绣,都取在殿前用火烧了,以示不用。又以后宫不先禁止,外面人未免效尤,乃诏后妃以下,勿得用珠玉锦绣为服饰。又 诏天下官民人等,再不许采取珠玉织造锦绣等物。两京旧日,有织锦坊,也命撤去了,不复织造。盖珠玉锦绣,徒取观美,其实是无益之物,人君喜好一萌,必至征 求四方,劳民伤财,无所不至。又且天下化之,习尚奢侈,渐至民穷财尽,贻害不小。玄宗初年刻励节俭如此,所以开元之治,大有可观,到后来还不免以奢取败。 可见靡丽之物,容易溺人,而人主持志不可不坚也。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资治通鉴》卷211。制:唐玄宗刚即位时,尊睿宗为太上皇。太上皇发布的文命称诰,皇帝的文命称制、敕。有司:有关主管部门。两京:唐初以长安为京城,洛陽为京都。并称两京。溺:淹没,沉湎其中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53 委任贤相
作者: 张居正 53 委任贤相 唐史纪:玄宗初即位,励精为治,以姚元之为相,每事访之,元之应答如响,同僚皆唯诺而已,故上专委任之。元之尝奏请序进郎吏,上仰视殿屋,再三言 之,终不应,元之惧,趋出,罢朝,高力士谏曰:“陛下新总万机,宰臣奏事,当面加可否,奈何一不省察?”上曰:“朕任元之以庶政,大事当奏闻共议,郎吏卑 秩,乃以烦朕耶?”会力士宣事至省中,为元之道上语,元之乃喜,闻者皆服上识人君之体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:玄宗即位之初,励精图治,知道姚元之是个贤臣,以他为宰相,每事必访问他,元之素有才能,练达政事,随问随答,如响之应声,同僚 官皆不能及,但从后唯诺而已。于是玄宗专意委任之。一日元之面奏,请以次序升转郎官,玄宗不答应他,只仰面看着殿屋,元之又再三奏请,玄宗终不答应,元之 只说玄宗怪他,恐有得罪,不敢再奏,趋走而出。及朝罢,内侍高力士谏说:“陛下新总万机,宰相奏事,宜面定可否,何故只仰看殿屋,通不礼他?”玄宗说: “我将国家的事,都付托与元之,委任至重,惟大事当奏闻,我与他商议。今郎吏小官,也来一一奏请,岂不烦黩耶。”这是玄宗专任宰相的意思,元之却不知,心 怀疑惧,适遇高力士以传奉旨意事到中书省中,将玄宗的言语,备悉说与元之。元之心上才喜,群臣闻之,都说玄宗不亲细事,而委任贤相,得为君之体也。然人主 须是真知宰相之贤,乃可以委任责成,不劳而治,若不择其人,而轻授以用舍之柄,将至于威权下移,奸邪得志,其为害又岂浅也哉。故帝王之德,莫大于知人,而 治乱之机。惟视其所任,人主不可不慎也。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资治通鉴》卷210。序进:按程序晋升。万机:各种繁杂事务。机,同“几”,微小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54 兄弟友爱
唐史纪:玄宗素友爱,初即位,为长枕大被与兄弟共寝,饮食起居,相与同之。薛王业有疾,上亲为煮药,火燃上须,左右惊救之,上曰:“但使王饮此药愈,须足惜。” 【解】 唐史上记:玄宗与他兄弟诸王,极相友爱,到做了天子,也不改变,初登宝位,即制为长枕大被,与诸兄弟们一处宿歇,饮食行坐,都不相离。少弟 薛王名业,曾染疾病,玄宗自己替他煎药,垆内火被风吹起来,烧着玄宗的须,左右惊慌上前救之,玄宗说:“但愿薛王服药,病得痊可,我之须何足惜。”其友爱 之切如此。夫兄本是同胞所生,故大舜待弟,亲之欲其贵,爱之欲其富,至于一忧一喜,莫不与共。玄宗身为天子,能这等于友爱,亦可谓贤君矣。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资治通鉴》卷111,是开元二年(714)发生的事。 55 召试县令 唐史纪:玄宗悉召新除县令至殿庭,试理人策,惟韦济词理第一,擢为醴泉令,余二百人不第,且令之官,四十五人放归学问。又敕京官五品以上外官刺史,各举县令一人,视其政善恶,为举者罚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:玄宗以县令系亲民之官,县令不好,则一方之人皆受其害,故常加意此官,是时有吏部新选的县令二百余人,玄宗都召至殿前,亲自出题 考试,问他以治民之策,那县令所对的策惟有韦济词理都好,取居第一,拔为京畿醴泉县令,其余二百人,文不中第,考居中等,姑令赴任,以观其政绩何如。又四 十五人,考居下等,放回原籍学问,以其不堪作令,恐为民害也。又敕令在京五品以上官,及外面的刺史,各举他所知的好县令一人,奏闻于上,既用之后,遂考察 那县令的贤否,以为举主的赏罚,所举的贤,与之同赏,所举的不肖,与之同罚,所以那时县令多是称职,而百姓皆受其惠,以成开元之治。今之知县,即是古之县 令,欲天下治安,不可不慎重此官也。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旧唐书·韦思谦传》。除:拜官授职。理人策:即理民策,治理民众的策略。唐避太宗李世民讳,改民为人。 56 听谏散鸟 唐史纪:玄宗尝遣人诣江南,取■■■■等,欲置苑中,所至烦扰。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:“今农桑方急,而罗捕禽鸟,陆水转送,道路观者,岂不以陛下为贱人而贵鸟乎。”玄宗手敕谢之,纵散其鸟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:玄宗尝遣使臣往江南地方,采取■■■■等水鸟,畜养于苑中,以恣观玩。时使臣所到的去处,百姓每不胜扰害,有汴州刺史倪若水上书 谏说:如今江南百姓衣食不足,饥寒过半,方务农采桑,以耕织为急,而朝廷之上,乃使之罗捕禽鸟,水陆转运,远至京师,负累小民,騷扰地方,那路上人看见 的,岂不说陛下轻视民命,重视禽鸟,为贱人而贵鸟乎。何故为此不急之务,好此无益之物,以亏损圣德也。玄宗一闻若水之言,深合于心,即发手敕一道谢之。因 纵散其鸟,不复采捕。尝闻召公之训武王曰:“不贵异物贱用物,民乃足。”又曰:“珍禽奇兽,不育于国。”人主之好尚,不可不审也。玄宗爱鸟,近于禽荒,一 闻若水之言,即命散之,可谓从谏如流矣。然不但禽鸟一事,但凡人主喜好那一件物,即为地方之害。盖官吏奉承,指一科十,半入公家,半充私橐”,甚至严刑峻 罚,催督苛扰,百姓每至于鬻儿卖女,倾家荡产,其害可胜言哉。惟人主清心寡欲,一无所好,只着百姓每纳他本等的赋税,则黎元皆得休息,天下自然太平矣。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旧唐书·倪若水传》。鹪靓:水鸟名,即池鹭。犀利:水鸟名。形似鸳鸯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57 啖饼惜福
唐史纪:肃宗为太子,尝侍膳,有羊臂■,上顾太子使割,肃宗既割,余污漫刃,以饼洁之,上熟视不怿,肃宗徐举饼啖之,上大悦,谓太子曰:“福当如是爱惜。” 【解】 唐史上记:肃宗为太子时,曾在宫中亲侍他父皇玄宗进膳,盖问安侍膳,乃太子之礼也。那席间有一块羊臂■(臂小节间肥肉也),玄宗欲食之,顾 视肃宗,着他亲自割切,肃宗承命,就用刀割切了。因刀刃上有些羊脂污漫,取一块饼,将刀揩得洁净,玄宗见饼乃食物,而以之拭刀为可惜,注目看着他,有不悦 之色,肃宗从容举起那饼,放在口中吃了,不敢抛弃,玄宗方才大喜,遂对肃宗说道,凡人福禄有限,应当如此爱惜。大抵自天子以至庶人,福分虽有大小,然皆以 撙节爱惜而得长久,暴殄糜费,必致短促。譬之井泉,徐徐吸取,则其来无穷,用之不尽,若顿行打汲,则顷刻之间,立见其乾竭矣。所以自古圣贤之君,虽尊居九 重,富有四海,而常服浣濯之衣,不食珍奇之味,减省服御,爱养民力,故得寿命延长,国祚绵远。彼齐后主、隋炀帝之流,竭万民之膏血,以供一人之欲,如恐不 足,一旦福穷禄尽,身丧国亡,岂不可悲也哉。唐玄宗惜福二字,诚万世人主之龟鉴也。 【注】本则故事出自唐李德裕《次柳氏旧闻》。臂脑(音闹):牲畜前体的中下部。肩下谓之臂,臂下谓之脑。 58 烧黎联句 唐史纪:肃宗召处士李泌于衡山,至,舍之内庭。尝夜坐地炉,烧二梨以赐李泌,颖王恃宠固求,上不许曰:“汝饱食肉,先生绝粒,何争耶?”时诸王请联 句,颖王曰:“先生年几许,颜色似童儿。”信王曰:“夜枕九仙骨,朝披一品衣。”一王曰:“不食千钟粟,惟餐两颗梨。”上曰:“天生此间气,助我化无 为。”后肃宗恢复两京,泌之策为多。至德宗时拜相,时人方之张子房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:处士李泌有道行,隐居嵩山,曾侍肃宗于东宫,及肃宗即位,遣人各处求访,得之于衡山,既到,待以宾友之礼,就着他在内殿居住,便 于谘访。曾一寒夜,肃宗坐地炉,自烧两个梨以赐李泌,颖王年幼,倚着肃宗宠爱,要这烧的梨吃,肃宗不肯与他,说道:你终日饱食肉味,先生休粮绝粒,不吃烟 火食,故我以此梨赐之,如何来争。颖王乃止。此时诸王因请联诗以赠李泌,颖王先倡一联云:“先生年几许,颜色似童儿。”说李泌年纪多少,而颜色美好,只如 童子一般,此美其有道养形,异于常人也。信王接一联云:“夜枕九仙骨,朝披一品衣。”说李泌夜间则枕九仙的骨睡着,昼则穿一品极贵的衣服。此美其以隐逸而 兼尊贵也。有一王又接一联云:“不食千钟粟,惟餐两个梨。”说李泌固辞相位,不肯受千钟俸禄,惟今夜二梨之赐则受而食之。此美其高尚之志也。于是肃宗凑成 末联云:“天生此间气,助我化无为。”说李泌非是凡人,乃上天间气所生,以助我成无为之化也。其后肃宗收复两京平安史之乱,李泌之谋策居多。至德宗时为宰 相,功业尤著。时人把他比汉时张子房,为神仙宰相也。夫李泌一山人尔,而肃宗乃呼为先生,称为间气,至烧黎以赐之,此所谓以天子而友匹夫者也。 【注】本则出自唐李繁《邺侯家传》。绝粒:道家所说的辟谷法,一段时期内不食五谷。间气:即闲气。古时以五行附会人事,正气为帝,闲气为臣。方:比。 [本帖最后由 zyesheng 于 2025-2-28 10:18 编辑]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59 不受贡献
唐史纪:宪宗初即位,升平公主献女。上曰:上皇不受献,朕何敢违!遂却之。荆南献毛龟。诏曰:“朕永思理本,所宝惟贤,至如嘉禾神芝,珍禽奇兽,皆虚美尔,所以《春秋》不书祥瑞。自今勿复以闻,其有珍奇,亦毋得进。” 【解】 唐史上记,宪宗初即帝位,升平公主献妇女五十人进宫答应。宪宗说道,我父皇在时,不受人的贡献,朕何敢违其教,遂却而不受。又荆南地方献两 个绿毛龟,宪宗又下诏书却之,说道:“朕长思治道之本,惟贤人为可宝,取其能安国家,利百姓也。至如嘉禾、灵芝、珍禽奇兽,徒为耳目观美,都是无用之物, 何足宝乎!所以孔子作《春秋》之书,并不曾记一件祥瑞,正以其无益也,自今以后,天下有司,再勿以祥瑞奏闻,其有珍禽奇兽,如毛龟之类者,亦不许进献。” 盖天下之物,恒聚于所好,而声色、祥瑞、珍奇三件,尤人情所易溺者,人主一有所好,则邪佞小人,蓬得以乘其隙而投之,欲端一开,辟之堤防溃决,不可复塞, 终至于心志蛊惑,政事荒怠,亡身复国而不悟,可悲也哉!今宪宗即位之初,即能一切拒绝如此,其高识远志,诚超出乎寻常万万矣!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资治通鉴》卷236。理本:治道的根本。嘉禾神芝:嘉禾,生长得格外茁壮的禾稻。神芝:灵芝。嘉禾神芝,古代视作吉祥的象征。 60 遣使赈恤 唐史纪:宪宗四年,南方旱饥,命左司郎中郑敬等为江淮、两浙、荆湖、襄鄂等道宣慰使,赈恤之。将行,上戒之曰:“朕宫中用帛一匹,皆籍其数,惟周救百姓,则不计费。卿辈宜识此意,勿效潘孟陽饮酒游山而已。” 【解】 唐史上记,宪宗四年,南方大旱,百姓饥荒。宪宗命左司郎中郑敬等为江淮、两浙、荆湖、襄鄂等处各道宣慰使之官,分头去赈济饥民。郑敬等奉命 将行,辞朝。宪宗戒谕他说:“朕于宫中用度,虽一帛之微,必登记其数,惟恐浪费,独于周济百姓,则不计所费,虽多弗惜,盖以民命为重,必使百姓受惠,而库 藏盈缩,所以不暇计也。卿等此行,宜体朕此意,凡所至饥荒之处,务要量其轻重,备查户口,逐一散给,必使百姓每个人都沾实惠才好。若前此所遣潘孟陽出去只 饮酒游山,而以赈济委之他人,全不体朝廷爱民之意,深负委托,卿等切勿效之。”盖国依于民,而民依于食,使民有饥荒,而不为赈恤,则死者固多,而民心亦离 散矣! 将何以为国乎?宪宗有见于此,故薄于自奉,而厚于恤民,可谓知用财之道,得保邦之本矣!宜其为有唐之令主也欤! 【注】本则故事出自《资治通鉴》卷236、237。潘孟陽事发生在永贞元年(805)宪宗刚即位时。潘孟陽以度支、盐铁转运副使的身份宣慰江淮,私带仆从三百多人,所到之处大会宾客,流连倡乐,卖官纳贿,给朝廷声誉带来很坏影响。 61 延英忘倦 唐史纪:宪宗尝与宰相论治道于延英殿,日旰暑甚,汗透御服,宰相恐上体倦,求退,上留之,曰:“朕入宫中,所与处者,独宫人近侍耳,故乐与卿等且共谈为理之要,殊不知倦也。” 【解】 唐史上记,宪宗四年,南方大旱,百姓饥荒。宪宗命左司郎中郑敬等为江淮、两浙、荆湖、襄鄂等处各道宣慰使之官,分头去赈济饥民。郑敬等奉命 将行,辞朝。宪宗戒谕他说:“朕于宫中用度,虽一帛之微,必登记其数,惟恐浪费,独于周济百姓,则不计所费,虽多弗惜,盖以民命为重,必使百姓受惠,而库 藏盈缩,所以不暇计也。卿等此行,宜体朕此意,凡所至饥荒之处,务要量其轻重,备查户口,逐一散给,必使百姓每个人都沾实惠才好。若前此所遣潘孟陽出去只 饮酒游山,而以赈济委之他人,全不体朝廷爱民之意,深负委托,卿等切勿效之。”盖国依于民,而民依于食,使民有饥荒,而不为赈恤,则死者固多,而民心亦离 散矣! 将何以为国乎?宪宗有见于此,故薄于自奉,而厚于恤民,可谓知用财之道,得保邦之本矣!宜其为有唐之令主也欤! 【注】本则故事出自《资治通鉴》卷236、237。潘孟陽事发生在永贞元年(805)宪宗刚即位时。潘孟陽以度支、盐铁转运副使的身份宣慰江淮,私带仆从三百多人,所到之处大会宾客,流连倡乐,卖官纳贿,给朝廷声誉带来很坏影响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62 淮蔡成功
作者: 张居正 62 淮蔡成功 唐史纪:吴元济反淮西,宪宗命发兵讨之。是时诸道节度使及宰相李逢吉,皆与元济交通,多请罢兵,惟裴度力主讨贼之议。上曰:吾用度一人,足破此贼, 遂以度为相。师累岁无功。度请自诣行营。上许之。度陛辞。言曰:“臣若灭贼,则朝天有期,贼在,则归阙无日。”上为之流涕,解通天御带以赐之。度至淮西, 身督战。由是诸将效力。李塑夜袭蔡州,擒元济,淮西遂平。韩愈奉诏撰平淮西碑曰:凡此蔡功,惟断乃成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,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造反,宪宗命将发兵,去征剿他。当时诸道节度使,多有元济的党羽。朝中宰相李逢吉,也与元济交通,多替他游说, 奏请罢兵。惟有御史中丞裴度,晓得淮西决然可取,力劝宪宗讨贼。宪宗说:我只消用裴度一人,就足以破此贼,决不罢兵,遂用裴度做宰相,讨贼甚急。出兵已经 二年,还未见成功。裴度自愿亲往淮西营里督战。宪宗大喜,就命他充淮西宣慰招讨使。裴度临行辞朝,面奏说,臣此去若能灭贼,才有回来朝见之期。若此贼不 灭,臣义在必死! 终无归阙之日矣! 宪宗听说,不觉为他流涕。因解自家束的通天犀带一条赐他,以宠其行。裴度既到淮西,宣谕朝廷的威令,催诸将进兵讨贼。于是,诸将人人效力,每战有功,遂擒 元济。淮西用兵,凡累年而不克。群臣请罢兵者甚众。若非宪宗之明,独断于上,裴度之忠,力赞于下,则淮西几无成功矣。所以韩愈奉诏撰平淮西碑纪功,其词有 云:“凡此蔡功,惟断乃成。”盖美宪宗之能断而成功也。然则人君欲定大事,建大功,岂可以不断哉!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资治通鉴》卷240。陛辞:辞别天子。陛下是秦以后对帝王的专称。 阙:指皇帝居住的地方。断:决断,明断。 63论字知谏 作者: 张居正 63论字知谏 唐史论:穆宗见翰林学士柳公权书,独爱之,问曰:“卿书何能如是之善?对曰:“用笔在心,心正则笔正。”上默然改容,知其以笔谏也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,穆宗性好写字,见翰林学土柳公权写的字好,爱之。问说,卿写的如何能这等好?公权对说,写字虽在手,用笔实在心。心里端正,则笔 画自然端正。公权是个贤臣。因穆宗问他书法,就说在心上。见得凡事都从心里做出来。况人君一心,万化本源。若不是涵养的十分纯正,发出来的政事,岂能一一 停当合理。这正是以笔讽谏。穆宗是个聪明之君,就知他是以笔谏。闻之,默然改容起敬。可谓善悟矣! 若能体贴此言,真真实实务正其心,常用着柳公权这样人 做辅弼之臣,少有阙失,随事箴规,岂不成一代之明君乎!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新唐书·柳公权传》。柳公权是唐代大书法家,与颜真卿并称“颜柳”。官至太子少师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64 屏书政要
作者: 张居正 64 屏书政要 唐史纪:宣宗尝以太宗所撰《金镜书》授翰林学士令狐■,使读之,至“乱未尝不任不肖,治未尝不任忠贤”,上止之,曰:“凡求致太平,当以此言为首。”又书《贞观政要》于屏风,每正色拱手而读之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,宣宗有志法祖图治,他的祖、太宗曾将前代治乱兴亡的事迹,编成一书叫做《金镜书》。宣宗一日将这部书授与翰林学士令狐■,着他在 面前诵读。这书中有两句说道:“乱未尝不任不肖,治未尝不任忠贤。”说古来天下因甚么就乱亡?只为朝廷错任用了那不好的人。他心心念念罔上行私,行的都是 蠹国殃民的事。用了这样人,天下安得不乱。天下因甚么就平治?只为朝廷能任用着那忠良之臣,他心心念念,竭忠事主,行的都是要富国利民的事。若常用这样 人,天下安得不治。宣宗听得令狐■读到这两句言语,喜其切中事理,就止住他,且莫读。说道,大凡人君要求致太平,须要把这两句说话做第一件紧关的事,着实 审察,辨别其孰为君子?孰为小人?果然是奸邪的小人,就当斥远了他;果然是忠贤的君子,就当专心信任他。天下岂有不太平的道理?又见他先朝有《贞观政要》 一书,是当年史臣吴兢编载太宗与贤臣魏征等图治的事迹,遂把来写在屏风上,常时正色拱手,一一诵读。盖以为师法而效仿之也。夫观宣宗留心法祖图治,其切如 此,真近代帝王盛事。所以当时称为小太宗,岂虚也哉! 【注】本则故事出自《资治通鉴》卷248。拱手:双手抱拳,表示恭敬。 65 焚香读疏 作者: 张居正 65 焚香读疏 唐史纪:宣宗乐闻规谏。凡谏官论事,门下封驳,苟合于理,常屈意从之。得大臣章疏,必焚香盥手而读。 【解】 唐史上记,宣宗励精求治,乐闻臣下箴规谏诤之言。凡谏官议论政事,及门下省给事中等官,遇诏敕之出,以为不可而论驳封还者,苟所论所驳有合于理,则自己虽以为是,亦每屈己意以从之,未尝偏执。每得大臣所奏的章疏,必焚香洗手,致其诚敬,而后展读。 夫忠言逆耳,庸主所不乐闻。然使规谏尝闻,则政事无缺,实可乐也。宣宗乐于闻谏,屈己从人,可谓明矣!至于大臣涉历既多,虑事尤熟,又非庶官之比,故读其章疏,必加诚敬。盖诚敬则精神收敛,精神收敛则意见精详,可以察其言之当否,以为施用非徒敬其章疏而已也。宣宗图治若此,故大中之政,人思咏之,以为继美太宗,岂不足为贤君哉!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资治通鉴》卷858。谏官:掌管谏诤的官员。唐设谏议大夫、补阙、拾遗等谏官。门下封驳:唐朝设中书、门下、尚书三省,长官同为宰 相。中书出令,门下封驳,尚书行政。门下省为宰相议政决策之所。门下省长官为侍中,掌献纳谏诤等事,有封驳之权。对诏敕认为不当者,驳正封还。盥手:洗 手。以手承水冲洗为盥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
66 敬受母教
作者: 张居正 66 敬受母教 宋史纪:太祖尊母南郡夫人杜氏为皇太后。太祖拜殿上,群臣称贺。后愀然不乐。左右进曰:“臣闻母以子贵,今子为天子,胡为不乐?”后曰:“吾闻'为君难’。天子置身兆庶之上,若治得其道,则此位可尊。苟或失驭,求为匹夫不可得,是吾所以忧也。”太祖再拜,曰:“谨受教。” 【解】 宋史上记,太祖既即帝位,尊母杜氏为皇太后。太祖拜上尊号,群臣皆称贺。太后愀然有忧愁不乐之色。左右之人问说:臣闻母以子贵,今子既为天 子,太后天子之母,其贵无以加矣!何故反有不乐?太后说:吾闻古人说“为君难”。盖为天子者,置其身于亿兆众庶之上,若治之有道,则民皆爱戴,而尊位可以 常保;倘或治失其道,以致兆庶离叛,则虽求为匹夫,亦不可得矣!今我子虽为天子,吾方忧天位之难居,岂可以为乐乎!太后这说话,虽是告群臣,实有儆戒太祖 之意。故太祖即再拜谢。说:谨当受教。自是,即位之后,夙夜畏惧,窒欲防非,重道崇儒,缓刑尚德,以忠厚立国,推赤心置人。故能削平僭乱,创业垂统。于 戏,若宋太祖者,可谓大孝矣! 【注】本则出自《宋史》卷242。愀然:忧惧的样子。兆庶:百姓。兆,一百万。极言其多。窒欲:杜塞情欲。于戏:即呜呼。 67 解裘赐将 作者: 张居正 67 解裘赐将 宋史纪:王全斌之伐蜀也,属汴京大雪,太祖设毡帏于讲武殿,衣紫貂裘帽以视事。忽谓左右曰:我被服如此,体尚觉寒。念征西将士,冲冒霜雪,何以堪处?即解裘帽,遣中使驰赐全斌。仍谕诸将曰:不能遍及也!全斌拜赐感泣,故所向有功。 【解】 宋史上记,太祖遣大将王全斌帅师征蜀。时冬月天寒,京城大雪。太祖设毡帏于讲武殿中,身穿着紫貂裘,头戴着紫貂帽,临朝视事。忽然谓左右 说,我穿戴这般样温暖的物,身上尚觉寒冷!想那西征的将士,冲冒霜雪,又无有这样衣服,怎么当得这等寒冷!即时将所服裘帽解下,遣中使马上赍去,赐与全 斌。又晓谕他部下的将士,说:“诸将寒苦,朝廷无不在念,奈裘帽有限,不能人人遍及也。”于是全斌拜受赐物,感激泪下。诸将皆感激,相与戮力图报,故所向 皆捷,卒能平定蜀。 夫宋太祖有解衣之恩,及于将帅,遂能得其死力,成功如此。可见人主要边将成大功,不可不体其情,厚其赏,以劝之也。 【注】本则故事出自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5。属:恰好遇到。毡帏:兽毛制成的毡片帐幕。被服:穿,着。冲:冒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