帖子主题:21* 邹忌讽齐王纳谏
|
21* 邹忌讽齐王纳谏hykzxx 发表在 菁菁校园 华声论坛 https://bbs.voc.com.cn/forum-114-1.html
21* 邹忌讽齐王纳谏
知识与技能 1.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,了解宾语前置的特点。 2.了解《战国策》。 过程与方法 1.朗读课文,疏通文句,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。 2.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,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。 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除敝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。 重点 1.通读课文,总结一词多义、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。 2.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。 难点 反复诵读,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。 1.朗读法:用以读带讲的方式,使学生在自读、齐读、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,理解课文。 2.讨论点拨法:教学过程中,从不同角度多设疑、巧设疑,启发学生思考,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。 多媒体课件、朗读音频。 2课时 唐太宗说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,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;而劝谏能否奏效,一要看做君主的是否贤明,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,使“良药”既“爽于口”,又“利于病”。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——邹忌。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。今天,我们就欣赏选自《战国策》的历史散文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。 《战国策》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的人编纂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,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。最初有《国策》《国事》等名称,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,始定名为《战国策》。全书共33篇。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。 《战国策》语言活泼流畅,粗中有细,刻画人物栩栩如生,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,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,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。另外,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,如“画蛇添足”“狐假虎威”“南辕北辙”等。《战国策》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,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。 1.题解。 标题“邹忌讽齐王纳谏”巧妙地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:邹忌劝说齐王,齐王采纳意见。 邹忌,齐国的谋臣,历仕桓公、威王、宣王三朝,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。据史载,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,他就借谈论弹琴,阐述治国安民之道,齐威王听后,大为赞赏,封他为齐相。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,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、处世、安民、用贤、治国五个难题,邹忌都能对答如流。辩论结束后,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,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。时过一年,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。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,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。 2.时代背景。 春秋战国之际,七雄并立,各国间的兼并战争、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,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,都异常尖锐激烈。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,“士”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。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,游说于各国之间,有的主张连横,有的主张合纵,所以,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。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,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,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,以施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。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,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。失去了民心,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。所以,他们争相招揽人才,虚心纳谏,争取“士”的支持。 1.初读课文,读准字音。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,学生边听边在生字、多音字、通假字下作记号。 2.再读课文:教师从读音、语气、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,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,疏通文句。如有疑难问题,同桌之间讨论解决。教师巡视,答疑解惑。 (1)朗读语气指导。 第1自然段记叙十分生动,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。第2自然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,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,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。第3自然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,要读得层次分明。重读“面刺寡人之过”“上书”“谤讥于市朝”“门庭若市”“时时而间进”“无可进者”“皆朝于齐”等词语。 (2)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。 ①朝服衣冠。朝:名词作状语,在早晨。 ②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。美:认为……美,形容词用作动词。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。面:当面,名词作状语。 ④闻寡人之耳者。闻:使……听到。 ⑤今齐地方千里。地方:土地方圆。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。左右:君主左右近侍之臣。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。讽:讽谏,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。 ⑧能谤讥于市朝。谤讥:议论。 (3)翻译下列句子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? 我同城北徐公比,哪个更美?(把握“……孰与……”的句式) ②忌不自信。 邹忌不相信自己(比徐公美)。(把握宾语前置)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。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。 ④王之蔽甚矣。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! 3.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? 邹忌,齐国的谋臣,历仕桓公、威王、宣王三朝,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。他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,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。 4.文题有几层意思?讲解“讽谏”。 题目“邹忌讽齐王纳谏”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:邹忌讽齐王,齐王纳谏。讽:讽谏,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。封建社会,皇权威威,不可侵犯,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、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。伍子胥赐剑自刎,比干剖腹挖心,屈子放逐,司马迁蒙宫刑之辱,都是千古奇冤!然而,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,他凭借的正是一个“讽”字,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。 1.邹忌讽齐王的发端是什么事? 与徐公比美。 2.邹忌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? 通过邹忌的三问,即问妻、问妾、问客,及妻、妾、客的三答。 3.妻、妾、客三答后,邹忌“暮寝而思之”,“之”指代什么?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? “暮寝而思之”的“之”指代上文的“三问”“三答”,尤其是“三答”。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,经过“孰视”“窥镜”,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,而妻、妾、客偏偏说比徐公美,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。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;妾之美我者,畏我也;客之美我者,欲有求于我也。”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后得出的结论。至此他豁然顿悟,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爱、有畏惧、有所求的人,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。这由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。 4.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? 邹忌是在比美中,在妻、妾、客的对话中,在当面与徐公比较,在暮寝而思之后,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。因此推己及人,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,由此进谏。 5.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? 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。以“臣之妻私臣”与“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”相比;以“臣之妾畏臣”与“朝廷之臣莫不畏王”相比;以“臣之客欲有求于臣”与“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”相比;恳切指出“由此观之,王之蔽甚矣”,劝说齐王除敝纳谏。 6.邹忌讽谏的结果怎样? 齐王纳谏。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,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。“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;上书谏寡人者,受中赏;能谤讥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” 7.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? “令初下,群臣进谏,门庭若市;数月之后,时时而间进;期年之后,虽欲言,无可进者。燕、赵、韩、魏闻之,皆朝于齐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。” 8.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? 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:一是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,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、妾、客与威王的宫妇、群臣、百姓进行类比,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,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,重贤而又明理。 9.文中邹忌、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? 邹忌:①善思。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治国的道理;胸怀大志,心系国家。②善谏。善于言辞,语言委婉。劝谏齐王时,不直奔主题,而是巧设情境,从个人日常小事说起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委婉地让齐王接受自己的意见。 齐王:①善听。听到了邹忌劝谏的弦外之音,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,并迅速采取行动。②善做。听完邹忌的劝谏后,一“善”的表白,立即“三赏”的表现,都说明了他的“善做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