帖子主题:那位拿折扇上课的语文老师[下载]
|
|
那位拿折扇上课的语文老师[下载]
computer2014 发表在 菁菁校园 华声论坛 https://bbs.voc.com.cn/forum-114-1.html
六年级毕业的那个夏天,我因小升初考试失利,被送去补习班。那时小县城的教育机构还不专业,打着提前教授初中内容的旗号,课本却五花八门,老师水平也参差不齐,从小学到高中都有。
上初中语文课的第一天,我们拿到的新课本里大多是文言文和古诗,现代文寥寥无几。正当我们疑惑时,一位清瘦的老人穿着布鞋踱进教室。他戴着半框眼镜,手里握着一把折扇,看到满屋闹哄哄的孩子,嘴角泛起笑意。 他自称姓刘,将是我们未来两个月的语文老师。他没有翻开课本,也没有使用课件,仅凭一手行草板书,便将几个人物事迹写得工整漂亮。可惜我们这些孩子看不懂,只能眼巴巴地望着黑板。他写完便拿起折扇,开始给我们讲起了故事。 他的课堂内容跳脱于课本之外,讲古代却不提李杜,认为这些名气太大,以后自然会学到。他更愿意讲魏晋风流,聊建安七子,谈竹林七贤。那些名士的名字被他漂亮地写在黑板上,他用扇子一一指点,缓缓道来。我们虽不认得这些人,但脑海中浮现出他们抚琴、长啸、饮酒的场景,仿佛魏晋真是个自由随性的时代。直到几年后读历史书,才明白那是一个思想与政权混乱的时代,而他们却在其中做着最风流倜傥的事。 他还讲高尔基的《童年》,逐句逐段地讲解一个小孩想和其他孩子玩耍却被家人阻挠的故事。这样的讲解总是花很多时间,常常还没讲完就下课了,让我悻悻而归,仿佛听书听到一半被突然打断。 他热爱讲台,总是笑着上课,却又挣脱课本去讲些更有趣的东西。他认真批阅作文,在孩子们的稚嫩笔迹下写大段评语。即使看到我们上课走神,他也只是巧妙地将劝告藏在戏语中,不经意地敲打一下。 最后一节课,他没有讲语文,而是大方地拿出100块钱给我们,说:“去买几盒棋下吧。” 买什么棋,不知道;买多少盒,不知道。 我们抱着各式各样的棋回到教室,他告诉我们,喜欢什么棋就下,想学什么棋也可以下。说完,他挑了一盒象棋,等待我们中有人鼓起勇气与他对弈。 那节课我们玩得很开心,下跳棋、围棋、五子棋,甚至有人玩起了三国杀。夏末的教室里,空调吹来微风,阳光透过枝叶洒进来,我们兴致勃勃地与不同对手切磋。或许有那么几个瞬间,我们会想起老师讲过的魏晋名士,想象他们在千百年前饮酒放歌时,或许也有我们今天的兴致。 那节课如何结束的,我已经记不清了。当时我天真地以为,初高中的语文老师都会这样上课,所以甚至没有多少不舍,便走出了八月的教室,跨进了九月的初中。 然而,现实并未如我所愿。我的初高中语文老师都很负责,但他们讲课本花大量时间剖析文章思想与主旨。很少有老师愿意花几十分钟去讲课本之外的风流人物。那些带着历史遗风的故事,再也听不到了。 我无法抱怨什么,分数是首要任务,况且课业也不止语文。于是,我渐渐遗忘了对故事的追求与渴望。魏晋的故事以未尽的方式,再无音讯。 多年后,我坐在大学的教室里,忽听老师在什么问:“你们有没有听过建安七子啊?魏晋时候的。”没人回答,语文课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只是好混的公共课。但我突然愣住了,很想抬头听听他讲些什么。然而,他并没有展开,因为这不是重点,而且没人听。此时,那些关于刘老师的记忆如河水逆流般涌回心头。 我再也没有见过他,那家教育机构早已人去楼空。我的家乡虽小,但六年来我走过无数大街小巷,却再未碰见他。他或许早已忘了那些未讲完的故事,但它们被我们收入耳朵,有的搁浅在记忆的角落,有的则生根发芽,生发出更浓厚的兴趣。 就像我,至今仍执着于那些故事。然后,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,翻开一本书,看到“魏晋风流”,又想起那位拿着折扇上课的语文老师。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