帖子主题:以青年之名,肩负思政育人的使命
|
以青年之名,肩负思政育人的使命
dpzx 发表在 新闻聚焦 华声论坛 https://bbs.voc.com.cn/forum-68-1.html
鲁迅先生曾说:"无穷的远方,无数的人们,都和我有关。"这恰是当代青年应有的精神格局。"曾家岩、红岩、虎头岩"镌刻着红色记忆的三岩,恰似三盏明灯,照亮了新时代青年教师的思政教育之路。
穿越百年时空长廊,中国青年的精神图谱始终闪耀着信仰的光芒。当1919年五四青年在北平街头振臂疾呼时,觉醒年代的火炬点燃了民族复兴的曙光;当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红军战士跨越雪山草地时,草鞋丈量的不仅是长征路,更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密码;当黄继光用19岁的胸膛抵住美军机枪时,热血铸就的精神海拔至今仍在世界东方耸立。从改革开放前沿的"蛇口开山炮"到新时代航天团队的"青春问天",中国青年始终在历史坐标系中标注着精神成长的高度。这些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揭示着:青年之于时代,既是晴雨表,更是推进器。 我们是青年,更是青年教师,我们既要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,更要当好青年学子的引路人,要用好渝中红色资源,上好渝中思政课,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,将历史叙事转化为精神滋养,将价值引领转化为行动自觉。让信仰的火种在年轻一代心中生生不息。 一、在曾家岩感悟"初心如磐"的信仰力量 曾家岩周公馆,泛黄的文件、斑驳的桌椅,都在诉说80年前周公在这里运筹帷幄的峥嵘岁月。面对反动派的威逼利诱,老一辈革命家始终坚守"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"的赤子情怀。我相信,当孩子们在模拟谈判中感受革命先烈的智慧与胆识时,他们的眼神里会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。这让我们坚信:真理的味道越品越甜,红色信仰越早播种越能在心灵扎根。 二、在红岩村汲取"丹心向阳"的精神养分 红岩村的黄葛树见证过老一辈革命家"出淤泥而不染"的品格。渣滓洞监狱的脱险烈士诗抄,字字血泪却笔笔千钧。这些红色资源不是尘封的档案,而是鲜活的精神富矿。我相信,让青年学子沉浸式去感受,在情境体验中完成精神洗礼,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,让红色基因完成代际传递。 三、在虎头岩锻造"铁肩担道"的使命担当 虎头岩的磐石历经风雨依然挺拔,正如新时代青年该有的担当姿态。我相信,在"三岩"思政课程体系中,我们要开发"理论+案例+实践"的模块化教学,让青年在"小切口"中感受"大时代",在"微课堂"中领悟"大道理"。 站在三岩交汇处眺望,朝天门码头的货轮正鸣笛启航。这让我想起西南联大教授曾昭抡的话:“教育者的使命,是让青年既看得见天上的星辰,也认得清脚下的土地。”,三岩不语,却诉说着共产党人的初心;江水长流,正呼唤着教育者的担当。让我们以"三岩"精神为坐标,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,在青年心中播撒爱国奉献的种子,培养更多能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