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活着》文学评论 ——论生命的无常性与有序性 [原创]
冉国淮 发表在 娱乐八卦 华声论坛 https://bbs.voc.com.cn/forum-64-1.html
“一位正真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,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,他的自私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”,余华如是说。《活着》这篇小说,便是余华紧扣内心,连接现实而铸成的,它无比真实且质朴,像一个孩子般有趣生动,又像一位耄耋老人,充满了现实的深刻痕迹。
作者声明:本帖为本人原创,未经本人和华声论坛许可,不得转载《活着》的故事很简单,主要讲了一个地主阶级的少爷,因为命运的无常和己天性的使然,变得穷困潦倒,且家人纷纷离世,最后形单影只地独自活着的故事。余华自己概括为,他是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的故事,他们互相感激,也互相仇恨。 自古暨今,不管是先秦,还是封建王朝时期,抑或是近现代,"命"总是敏感又奇特。从儒家经典中看,孔子一生都在讲"天命";曾子、孟子与荀子等先秦儒家的传人,没有不讲"命"的。由此可见,"命"在中国古代便意义重大。从儒家主流看,古人是这般看待"命"的:"天命靡常"。是的,传统中华文化已经揭晓了生命的无常性,所以国人习惯将所有都带上"命"的色彩。过得快乐顺遂,是"命好";过得艰难不如意,是"命衰"。《活着》的主人公徐福贵,本是地主家的少爷,家底丰厚,父母宠爱,妻女乖顺,他本该顺心顺意地快活一辈子了;可他迷上了逛妓院,乃至赌博,这便一发不可收拾。命运弄人,福贵最后破产了,除了家人他一无所有了,他只能去种地了;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龙二反而摇身一变,成为了大地主、人上人。这可谓"命"的无常性对福贵的第一次打击。 常言道"破财消灾",福贵的"倒霉"却并没有自此结束。失去了钱财,失去了土地,失去了房子,福贵他爹气病了,从自家屋子里搬走那天,竟从粪缸上摔下来,死了;很快,妻子家珍也被丈人接走了。 后来,生完儿子的家珍带着孩子,独自一人回来了,母亲却病了,福贵去城里买药,却被抓去军队里充当"炮灰";九死一生,好不容易回家了,母亲却早已去世,女儿凤霞也因为一次高烧不会说话了.. 总而言之,福贵身边的亲人接二连三地,都死了。这些都是命运的变化无常啊。一次次目睹亲人的离世,那种痛苦是千斤重的打击,噼里啪啦砍在福贵瘦弱的脊背上,等不及他反应,也不等他挣扎。命运多舛,从不等人。 但从福贵身上,也可以窥见生命的"有序性",这指通过积累教训、经验,人终将寻求到内心的宁静,走上他该走的那条大路。福贵的娘常说:"只要人过得高兴,就不怕穷。"福贵这一生坎坷,但从"我"与福贵的数次交流中可以看出来,他似乎已经学会了如何承受消化那些巨大的苦难,他坦然而真诚地地面对着生命了。 这种生命的有序性,从哲学角度看,或许可以概括为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使客观存在产生影响。因为现实无论好与坏,生活过得顺遂与否,人们很难改变外在环境,但却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与做法,去更好地、勇敢地面对和接受那些苦难,换个角度与方法,何尝不是一种聪慧的人生哲学?余华或许正想告诉我们这点。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