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蓬国:“坐牢式上班”:别忘了“尊严也是生产力”
李蓬国 发表在 辣眼时评 华声论坛 https://bbs.voc.com.cn/forum-76-1.html
小鹿妈妈多名员工告诉《正在新闻》,公司全天禁止员工使用手机、走出公司;午休时无法出门就餐,外卖也必须在工位吃;特殊情况想走出公司大门,需打报告申请才可出门;如违反,会被安排打扫卫生。各项规定针对所有岗位员工,运营、采购等非生产性岗位也要遵守上述规定。员工认为小鹿妈妈管理制度严苛,上班时间就像“坐牢”。(3月26日极目新闻)
合肥小鹿妈妈公司因“坐牢式管理”被立案调查,这场风波揭开了某些企业将效率追求异化为“人性牢笼”的荒诞现实。从工位强制就餐、午休禁止外出,到未推椅子便罚打扫卫生,看似严苛的“细节管理”,实则是将劳动者物化为流水线零件的粗暴逻辑。 事件的荒诞性不仅在于管理手段的越界,更在于对法律常识的漠视。劳动合同签署后被企业单方收走,员工使用手机需层层审批,这些操作早已突破《劳动法》划定的红线。律师指出,限制员工通讯权、休息自由涉嫌违法,而企业所谓的“规范化”既无合同依据,也缺乏必要沟通,本质上是披着制度外衣的权力任性。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管理思维的滞后。连午休都无法出门就餐,外卖也必须在工位吃,这种“禁锢式管理”反映出,某些企业仍停留在“管身不管心”的原始阶段。北京中关村某科技企业尝试的“弹性信任制”或许提供新思路:取消固定考勤,以任务完成度考核绩效,反促使效率提升23%。这证明人性化管理与高效产出本非对立,不必强行制造割裂。 监管机制也需同步进化。劳动监察部门虽迅速立案,但同类事件屡禁不止,折射出运动式执法的局限性。杭州试点的“企业健康码”值得借鉴:通过员工匿名评分生成企业合规指数,低分企业将面临重点监察与融资限制,让市场力量成为监督的“第三只手”。 值得深思的是,这家年营收超十亿的日用品企业,在电梯广告中高喊“呵护每一份精致生活”,却对员工的体面熟视无睹。这种价值观的分裂,恰是“重效益轻人文”管理哲学的缩影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早有告诫:“员工不是成本,而是资源”。 破解困局需三重转向:技术向善,推广“智能工牌”记录工作时长,让科技成为维权盾牌而非监控工具;监管前移,建立行业协会与工会联合巡查机制,对高频违规企业实施“阳光清单”公示;文化重构,将员工满意度纳入企业评级体系,倒逼管理层正视“尊严也是生产力”。 流水线上流动的应是产品,而非压抑的叹息。当企业学会用制度而非铁笼承载管理智慧,用工位而非牢房安放劳动尊严,这场“坐牢式上班”的闹剧才能真正谢幕。毕竟,比流水线速度更重要的,是人性化管理的文明刻度。(文/李蓬国) 作者声明:本帖为本人原创,未经本人和华声论坛许可,不得转载 ![]() |
合肥小鹿妈妈公司“坐牢式管理”事件暴露的不仅是企业管理失范,更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背离。党的宗旨要求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,而将员工禁锢于工位、剥夺基本自由的做法,本质上是对劳动者尊严的践踏,与党倡导的“以人为本”理念背道而驰。此类现象折射出部分企业管理者存在官僚主义思维,将权力凌驾于法律与人权之上,亟需纪检监察和劳动部门联动介入,严查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滥用与监管缺位。党风廉政建设不仅要管住“看得见的权力”,更要推动全社会构建尊重劳动者权益的价值导向。企业党组织和工会应主动作为,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纳入监督范畴,让“尊严也是生产力”成为管理者的必修课,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初心。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