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来到该校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,为“95后”叶紫薇博士送上教授聘书。
29岁,入职不到三年,就从助理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,此消息一度登上热搜。
不仅仅是叶紫薇,同样是29岁,不久前,冯磊已任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导/硕导。而在25岁时,他就担任了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导。
自然,破格晋升,无论是叶紫薇还是冯磊,都是有几把刷子的:在学术研究中,她用交叉学科思维破解农业政策难题,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,将生物育种经济研究写进《科学》杂志,取得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历史突破。此外,她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委托课题,持续产出学术成果。这,是叶紫薇。长期担任多个国际高水平会议(如ICML、NeurIPS、ICLR)的领域主席(Area Chair),并担任国际知名期刊(如TMLR、NN)的执行主编(Action Editor)。目前已在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(包括ICML、NeurIPS、ICLR、CVPR、ICCV、KDD、ACL、TPAMI、IJCV、TKDE等),获得了ICLR 2022杰出论文奖荣誉提名、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优秀论文提名奖等荣誉。此外,他还先后入选了2021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(科学领域)、2022年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(科学领域)、2024年亚太30岁以下青年领袖榜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-华为MindSpore学术奖励基金等项目。这,是冯磊。
作为高层次人才,凭借实力脱颖而出,被破格提拔重用,叶紫薇们,是应该被赞扬的。
然而,当我们赞颂叶紫薇们时,是否还要赞扬乃至奖励另外一个人、一些人——培养、发现叶紫薇们的?
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,得到管仲这个优秀人才后,每次管仲做出贡献,齐桓公第一个重奖的,却不是管仲,而是管仲的启蒙老师,理由是他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好人才。第二个重奖的,也不是管仲,而是推荐管仲的人,理由是他为国家发现了人才。最后奖励的,才是管仲。叶紫薇们被提拔重用,固然要表彰,要奖励,但,倘若同时对他们的老师,尤其是举荐叶紫薇们的,同样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奖励,相信,会有更多的叶紫薇们涌现出来:当伯乐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,千里马自然蜂拥而至。(李红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