帖子主题:詹森效应:打破关键时刻“发挥失常”的魔咒
|
詹森效应:打破关键时刻“发挥失常”的魔咒
千年飞山 发表在 荷韵轻香|散文 华声论坛 https://bbs.voc.com.cn/forum-5-1.html
詹森效应:打破关键时刻“发挥失常”的魔咒
你是否曾在重要考试、面试或比赛前夜辗转反侧,担心自己发挥失常?又是否曾在关键时刻感到心跳加速、手脚发软,结果表现大失水准? 如果你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,那很可能是中了一个心理现象的圈套——“詹森效应”! 美国速滑运动员詹森,怀揣着对冬奥会金牌的强烈渴望,曾七次向其发起冲击。 然而,在最关键的比赛中,巨大的压力让他连续失误。直到退役前的最后一场比赛,他终于突破了心理障碍,成功夺冠。 因此,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,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,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“詹森效应”。 换言之,就是指个体在平时训练或准备中表现优异,却因心理压力过大、过度紧张等因素,在正式比赛或关键场合中发挥失常的现象。 该效应也被称为“目的性颤抖”,类比穿针时越专注越难成功的心理状态。 生活中,也有诸多类似现象,特别是在学生时代,不少同学都经历过。 很多同学都有一些非理性的信念,比如“如果这次失败,我的人生就完了”“犯一次错,就说明我能力不行”。 这些想法一旦出现,往往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,让人心跳加速、手心出汗。 而且,这种焦虑情绪很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:因为焦虑,在关键时刻更容易出现失误;而失误又会进一步加重焦虑,如此反复,让我们在压力面前越来越难以招架。 实际上,不少同学平时学习基础扎实,考前准备充分,可一到大考,却发挥失常,表现得极为紧张、慌乱,甚至记忆骤退,脑海里一片空白。 个中原因,就是他们对考试期望值过高,只想成功,害怕失败,患得患失,压力太大。 生活中也是如此,有些人之所以无法在正式场合发挥自己真实的水平,正与他们对比赛结果过分重视有关。 比如,他们总想着不能输,输了会怎样,这样无形中就给自己增加了压力,甚至让自己累得喘不过气来。 这样,自然很难发挥自己全部的实力。 那么,如何才能打破关键时刻“发挥失常”的魔咒呢? 首先要增强信心。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,才能在考场上沉着冷静,使自己进入角色,发挥出正常水平。 其次要淡化结果。不去考虑结果,减少干扰因素,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“解题”上,才能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平静与放松,较好地发挥能力与水平。 第三要自我鼓劲。注意多用肯定的词语来唤起积极情绪,特别是遇到困难时,要用“冷静!细心!沉住气!”等词语暗示自己,进行深呼吸,少用否定性词语,如“别紧张!别慌!可千万别出错!”等。 听过一个故事,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学生,连续两年在编程大赛中因紧张超时,与好成绩失之交臂。 但是他没有泄气和放弃,第三年,他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克服“詹森效应”。 他每天都会在食堂等这种嘈杂的环境中进行限时编码练习,模拟比赛时的高压氛围; 他还建立了“错误清单”,把每次出现的失误分类记录下来,并标注好改进方案,不断查漏补缺; 在赛前,他不再像以前一样进行最后的冲刺复习,而是用30分钟冥想让自己平静下来。 最终,他在比赛中以全场最短用时完成赛题,成功获得全国一等奖。 所以说,詹森效应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免疫系统的“过载保护”。 当我们学会与压力共存,将关注点从“避免失败”转向“探索可能性”,那些曾让我们颤抖的瞬间,终将成为突破自我的见证。 在这世上,有些人平时战绩彪炳,众星捧月,无形中就造成了一种心理定势:只许成功,不许失败。 人生就是一场赛跑,而赛场上的特殊性,社会、国家、家庭等方面的期望,很容易加剧人们患得患失的心理,造成比赛状态失常。 如果一个人得失心太重,就会压得喘不过气。因为你越在意什么,就越容易失去什么,就像手中的沙子,你抓得越紧,它掉得越快。 而当你从容不迫,坦然面对,开始不贪求成功,保持一颗平常心态,反而会迎来心想事成的时刻。 请记住,人生一辈子,放下得失心,才能过得好。 我们需要全力以赴,更要宠辱不惊,只要努力了,哪怕留有遗憾,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!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