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因效应:别让第一印象误导了
文|千年飞山
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:他安排两个大学生都答对30道题目中的一半,也就是15道题。
但是,让大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可能出现在前15道,而让大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可能出现在后15道题。
然后,让受访者对两个大学生进行比较,在两者中选择更聪明的一个。
结果发现,受访者普遍认为大学生A更为聪明。
究其原因,就是受访者受到了心理学所讲的“首因效应”的影响。
图片
这种现象自古就有,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期初准备效力东吴,于是去面见孙权。
孙权见庞统相貌丑陋,傲慢不羁,无论鲁肃怎么样的苦言相劝,最后还是将这位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拒之门外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是庞统无能,还是孙权根本不需要帮手呢?当然都不是!
归根结底,造成这样的后果也是“首因效应”,就是因为庞统没能给孙权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。
可见,掌握并用好“首因效应”,对我们的人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。
那么,究竟什么是“首因效应”呢?
图片
这一效应也称为“首次效应”“优先效应”,或“第一印象效应”,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。
具体来说,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,第一次接触时形成的印象对后续交往关系的影响。强调“先入为主”的效果,即最先接受的信息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具有更大的权重。
换句话说,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,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,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。
“首因效应”在生活中处处可见。人们往往根据一件事或片面的信息,就发出自己的意见,这也是导致舆论场中矛盾对立的一大原因。
同时,网络上仍然存在地域偏见、性别偏见,也是由“首因效应”导致的。
图片
在企业中,“首因效应”是管理的大敌。管理者绝对不能仅凭第一印象,或者片面的信息,就对一个员工或者一件事做出结论。
否则,就会让员工寒心,使人才流失,致事业受损。
俗话说,“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。”
破除首因效应,关键要注重长期观察。因为一个员工有无价值,绝对不能凭管理者一时的观察,或者只看其表面的表现。
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人,需要长时间、持续的观察。只有通过细致透彻地掌握真实的情况,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。
图片
在电视剧《大江大河》中,宋运辉天资聪颖,却出身不好,一直备受歧视,但是他把握住了1978年恢复高考的机会,考上大学,勤学苦干,当上了国企的技术人员,在一步步晋升中奠定了成功人生的基础。
然而,在新时代的变革中,他也经历了苦恼和迷茫,受到了种种歧视。
水厂长对宋运辉的第一印象是眼高手低,课业成绩好但心浮气躁,绝对不能承受一线锻炼的苦,所以新到的大学生中,他唯独把宋运辉安排到一线车间。
而宋运辉脚踏实地,在一线运用自己的技术,令水厂长着实没有想到,也使得水厂长对宋运辉的职场之路多了几分关注和支持。
图片
所以,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时,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决不能“以貌取人”“以言取人”,既要听其言、观其貌,还要察其行、考其绩。
生活中,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与优劣,往往比较偏颇,容被蒙蔽,有失公正。
但是,在人际交往中,我们却不得不重视“首因效应”,发挥其积极作用,这样你会少走一些弯路,更有利成功。
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,如果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,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,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,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。
反之,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,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,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,在极端的情况下,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。
所以说,第一印象很重要!
图片
在我们身边也不难发现,很多人为了在初次见面时留下好印象,会在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上下足功夫,就是希望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基础。
这种做法本身并无过错,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就展现自己的不佳一面。
然而,过分依赖“首因效应”,也极有可能会带来问题,适得其反,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第一印象都是准确的。
大多数人都是感性而敏感的,一个小小的眼神变化都可能在他们内心引起巨大波动,所以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,
如果我们对第一印象不理想的人而产生负面情绪,很可能会被对方感知到,进而影响两人接下来的交往和合作。
总而言之,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,我们既要注重“首因效应”,又不能让第一印象误导了自己,从而错失了人生路上的好朋友或合作伙伴。
【恭喜,该文被华声论坛首页选录,特奖励花生2,玫瑰2。请查收!~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