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新帖  新投票  回帖  关闭侧栏
9585个阅读者,3条回复 | 打印 | 订阅 | 收藏
隐身或者不在线

发表时间:2023-9-30 11:44

美学心得(第二百五十二集) 罗国正



hzan000 发表在 书法&绘画 华声论坛 https://bbs.voc.com.cn/forum-124-1.html

美学心得(第二百五十二集)

罗国正

(2023年9月)



3064、清代画家戴熙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道光十一年进士,道光十二年翰林,官至兵部侍郎,后引疾归,曾任崇文书院主讲。咸丰十年(1860)太平军克杭州,死于兵乱,谥号文节。他善山水和松、竹、梅、石,在画坛上,与汤贻芬齐名,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:

1、“画者本无心也,但摹绘造化而已。吾心自有造化,静而求之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可也。泥古未有是处。”

2、“凡画谱称某家画法者,皆后人拟议之词。”

3、“画当以神遇,若求诸迹,便落滞相”;“有志者不当以写意了事”,应“画其神”、得“生趣”、“生机”。摄其“影”,求“意足”,“求诸牝牡骊黄之外”,得“味外味”。

4、“画当形为心役,不当心为形役”。

5、“以目入心,以手出心,专写胸中灵和之气。不傍一人,不依一法,发挥天真,降伏外道”。

6、“画本无法,亦不可学。写胸中之趣而已。趣有浅深,愈深则愈妙”。

7、“董、巨尚圆,荆、关尚方;董、巨尚气,荆、关尚骨;董、巨尚浑沦,荆、关尚奇峭。”

8、“识到者笔辣,学充者气酣,才裕者神耸。”

9、作品应有四美:功力厚的“闲”,智慧足的“静”,旨趣别的“淡”,气味长的“远”。要“秀雅”与“气象”圆美融合,不偏“苍”,也不偏于“润”,做到“积秀成浑,不弱不枯”的效果。

10、“密易,疏难;沉着易,空灵难”,“有墨易,有笔难;有笔墨易,无笔墨痕难。”

11、“专于无笔墨处求之,所谓脱尘境而与天游耳。”12、“天和饱畅,偶见端倪,如风过花香,水定月湛,不能自已”时,“起而捉之”,“纸如大地,心如水银,遇孔即出,随空而入”,至“境像独超,笔墨俱化”,“未画之先,不见所画,既画之后,无复有画”的天成之妙!

13、“有意于画,笔墨去寻画,无意于画,画自来寻笔墨。盖有意不如无意之妙耳。”

14、“未捉笔时,不立一法,既掷笔后,不留一法。”“无法不备,一法不立。”

15、“变,虽然中有不变者。”“画有千幅万幅不变者,有幅幅变者。”

………。

戴熙的绘画美学观,总体上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思路,强调审美主体应对各种客体、或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理解,反对泥古不化、墨守成规。他不相信画谱既定的技法,主张绘画对事物应“画其神”,通过摄其影,以获生趣、生机,达到意足,得“味外味”。应形为心役,不应心为形役。画要以神遇,若求诸迹,便落滞相。将主体个性感受、爱好、趣味和审美境界、审美效果融合起来,并清晰界定绘画的多个层次和美学境界。他强调审美主体的趣味与审美效果的关系,认为不同艺术风格,有不同的崇尚特征,从中也分出审美品味的高低和艺术品价值的大小。他认为画家的个性、学养、见识、才能决定了作品的形式、内容、意境、品质。画家应追求作品达到“积秀成浑,不弱不枯”,不偏“苍”,不偏“润”,至“空灵”的艺术效果。画家应善于捕捉创作时机,明白审美无意识和创作激情之间的关系、作用,在“天和饱畅,偶见端倪”、“不能自已”时,“起而捉之”,“随空而入”,使画作的艺术境界有“天成之妙”。他主张不因袭古人,不重复自我,而是将传统的大量创作方法融汇贯通于自己的审美个性中进行绘画,并体现出“无法不备,一法不立”,“境象独超,笔墨俱化”的画图里。



3065、清代书画家如山认为:“‘明月几时有’词而仙者也。‘吹皱一池春水’,词而禅者也。仙不易学,而禅可学。学矣,而非栖神幽遐,涵趣寥旷,通拈花之妙悟,穷非树之奇想,则动而为沾滞之音矣。”他又说:“其何以澄观一心,而腾踔万象,是故词之为境地,空潭印月,上下一澈,屏智识也,清磬出尘,妙香远闻,参净因也。鸟鸣珠箔,群花自落,超圆觉也。”如此等等,都反映出如山对禅的艺术美学的深刻理解。禅意、禅境艺术美学,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一分支。



3066、清代词人蔡小石提出了诗人创造出的意境的三个层次,非常值得艺术家细细品味:

第一层:“始读之,则万萼春深,百色妖露,积雪缟地,余霞绮天,此一境也。”

第二层:“再读之,则烟涛澒水,又一境也。”

第三层:“卒读之,而皎皎明月,仙仙白雪。鸿雁高翔,坠叶如雨。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,翛然而远也。”

优秀的艺术品常是从直观的感染,到对美、对灵魂的逐步解码,使读者得到艺术养份的滋润和创作方面的启示。直至领悟意趣、精神深远、恒久的艺术光芒。



3067、清代书法家朱和羹主张:“学书须先明源流”,然后熟谙“法度”、“知有异有同,有异而实同,有同而实异,方悟得万千变化”。他强调:“正锋取劲,侧锋取妍”。“作书贵一气贯注,凡作一字,上下有承接,左右有呼应,打叠一片,方为尽善尽美。”“总在精神团结,神不外散”,以精、气、神为主,以到“清刚雅正之气”,创造出“不朽于千古”的艺术。



3068、关于书法可以修心养性、书法家长寿方面内容介绍的文章很多,我以前也写过一些这方面的内容。我在这里选精、气、神与书法之间的关系,谈谈我一些看法,并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地感悟到生命与艺术及其它的一些奥妙。

精、气、神是人这本体、或主体的主要能量、活力,只有这三者的有效存在作为基础,并在此基础上,才有知识、智慧、感情、技能、生产、文化艺术、创造等等。否则,人的生命都不存在了,其它已无所谈起了。所以,我们的思维应懂得循序逻辑推进,不能舍本求末。

精、气、神可分先天存在部分和后天补养、发展的部分。这两部分同样影响着书法练习、创作的效果,反过来,书法的练习、创作也能影响着人的精、气、神状况。

创作主体在创作时的精、气、神状况,常能在作品中体现出来。精、气、神充足的状态的作品,多数是优秀的、感染力很强的作品。人的情绪、年龄、身心状况、知识、智慧、经验等等,都直接、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精、气、神,也在作品中流露出相关的信息。

人生的三宝精、气、神是伴随生命一齐诞生、发展、走向强盛,达到顶峰后逐步减弱,至最终衰亡。这过程,人的吐故纳新、新陈代谢,养分、环境、心情、各种活动等等都从不同层面、角度,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精、气、神的变化。在诸多因素作用下,精、气、神始终形成两大相反方面的走向:一方面储积、强壮精力;练气、聚气、扩大气场;养神、练神、旺神。另一方面是消耗、减弱精力,散气、损气,劳神、伤神。人类大量的活动,其中包括很多艺术活动都对人的精、气、神造成消耗。在人类诸多活动中,进行中国书法活动之所以被公认是一种很好的修心养性活动,因为恰当的书法活动确实具有可以储积、强壮精力,可养浩然之气、扩大气场,能在用神中炼神、旺神的功能,或在人生的晚年,能明显地大大减慢精、气、神走向衰亡。按我的理解,进行书法活动,关键要注意如下多个要点:选择良好的书写空间和正确的写字方向;结合自己的身心实际,选择恰当的书写时辰,安排合理的书写时间;调整好书写的情绪;要有正确的书写姿势;选择良性的内容和有利于自己特点发挥的字体;合理使用相关的书写工具、材料等等。

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就有很扎实的书法基础,在文、史、哲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,对艺术品有较强的审美能力,还经常练练武功、气功、打坐等,并能遵循《黄帝内经》的原理安排生活,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能给人的印象有丰富内涵,线条很有“道”的气场,精、气、神很充足。若有幸成为大家公认的经典,则可穿越时空,瞬间创造出永恒!

人除了应学会恰当的闭目养神、精神内守、藏精聚气、养浩然之气外,在现实生活里,人们更多的时间是为生活、学习、工作需要用神、将精力输出,用气于言行或各种活动中。如何在这种状况几乎每天都频繁发生的过程内,能做到用神强神,输出精力能练成旺盛精力,运用内气过程逐步增大自己的气场呢?或至少能尽量减少精、气、神的消耗呢?这是人自身存在所带有根本性的矛盾。我认为,人们是可以通过书法活动的过程,从中得到不少解决这根本性矛盾的较好方法和启示。现实中,不少得道的书法家已用他们的生命历程证明了这里有可行的方法,可大有作为。同时,还用自己创作的灿烂作品,既从各个方面愉悦着身心,还在作品中留下强大的气场,不断激活欣赏者、后人的精、气、神!

以上所讲,涉及到生命美学、生活美学、艺术美学、医学美学等之间的辩证联系和统一,其中的机理,有太多奥妙!值得人们深思、探索、践行。

罗国正,写于二0二三年九月•广州



(本集责任编辑:詹邓 严建中)

隐身或者不在线

回复时间:2023-10-1 09:38
谢谢分享!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
看经典美图到三晋!



隐身或者不在线

回复时间:2023-10-1 09:39
谢谢分享!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
看经典美图到三晋!



隐身或者不在线

回复时间:2024-1-23 09:04
谢谢分享!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
看经典美图到三晋!



发新帖 新投票
 回帖
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
你的用户名: 密码:   免费注册(只要30秒)


使用个人签名

(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!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,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。版权声明
   



Processed in 0.024559 s, 8 q - sitemap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