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衣旧忆(散文)
陈建中 发表在 荷韵轻香|散文 华声论坛 https://bbs.voc.com.cn/forum-5-1.html
旧衣旧忆(散文)
周末,大晴天,婆婆子开展一年一度的衣柜大清理。在主卧的衣柜里,一包旧衣物被清了出来。婆婆子说,再不把它请走,挪出位置,后来的衣被没得地方放啦! 打开旧衣物袋子,我们也吃了一惊,这包衣物有四五十年历史了。它们当中有婆婆子高中毕业后做的棉袄,一件蓝士林布为面家织土布为里的列宁装棉衣。 抚摸旧棉衣,婆婆子想起了70多岁的娘娘(奶奶)为了孙女的新棉衣,早早准备了家织布积攒了好棉花。想起了棉衣还是下了大决心在县城辰溪做的,样式一直不落伍。想起了直到参加工作,这件棉衣自己还舍不得换下。细细抚衣,思人思事,婆婆子眼睛红了,半天没有出声。 今天,这件棉衣和后来的呢子大衣、时髦风衣、鸭绒冬装比较,质地硬板,样式掉渣,上不了档次。但是,在那个最困难的时候,在那些个寒冷的冬天,它遮风避雨,温暖了一个农家姑娘的身躯和心房。旧棉袄记录了婆婆子的青春年华,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现在,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婆婆子和我从大湘西迁到长沙城,几次三番搬家,丢弃好多东西,没有想到这件棉衣还是保留了下来。我笑着说:真是一件一级传家宝,可惜我们没有家史陈列馆。 袋子里又翻出两件宝贝:一件大红花布抱裙(娃娃风衣),一件发黄口罩背心,它们都是儿子用过的衣物,今年儿子年近半百,这两件衣服也算古董了。 我和婆婆子成家后,很快有了一儿一女,上头还有老人,全靠两人不到一百元的月工资维持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 隔壁邻居是个大家庭,上有娭毑下有5个娃娃,一家8口,靠当井下爆破工的洪师付(90元月工资)和在幼儿园当临时工的尹姨(月收入30元)做工养家。他们家的人均收入比我家少,但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他们开荒种菜种红薯还养猪,亦工亦农,除了少得可怜的几个小时睡眠,没有一分钟空闲。他们黑汗雨流,辛苦着呢。勤劳致富,节俭持家,洪师付是矿区最早买黑白电视机的一户,我家娃娃在他家蹭看了好几年电视。 尹姨见我们送娃娃去幼儿园,大冬天也没有风衣包裹,便把家里的旧风衣找岀来送给我们。小小风衣,我们更喜欢叫它抱裙,大红色,已经补了好多处,看来不止一个娃娃用过。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水融洽,一句谢过后,我们心安理得的用它包裹着儿子送接幼儿园,又用了几年。 儿子长大了,风衣变小了,也更加破旧了。风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,婆婆子把它洗净补好,陈放起来。一晃几十年过去了,在大红风衣包裹中长大的儿子也步入中年,但是风衣尚在,感谢长存。我说,婆婆子,衣服不要存放了,我给你和它照个合影,存在手机里,发给娃娃,留个长远的念想。 婆婆子点头称是。 从旧衣袋里翻出口罩做的背心,婆婆子又是一阵唏嘘。背心不大,应该是娃娃小时候穿过的。时间久远,原本雪白的口罩已经泛黄。婆婆子用手扯了扯,衣服还结实得很。 当年我们在大湘西的一家国企矿山工作,由于经常下井劳动,也享有一份劳保用品,口罩就是其中一种。婆婆子用节余的口罩,加上矿工老乡送的口罩,给娃娃缝制了一件贴身背心。"纯棉的,可好呢!"婆婆子对自己的杰作赞不绝口,潜台词是:又省了一件衣服钱! 节省劳保用品改为它用,在女职工中推陈出新玩出了花样:线手套变成了针织内衣,帆布手套变成了结实鞋垫,和尚领的工作服加上了大披领,成了时髦夹克……穷则思变,在有限的资源里,大家活得有滋有味。 回首一想,当年那么苦,身在其中,竟然其乐无穷。由此可见,苦不苦、累不累,除了受限于物资条件,很大程度上也是靠某种精神支撑着的,这些后人难以想象,也更难理解。 "真舍不得丢掉。"婆婆子抚摸着口罩背心,想得很多很远。在旧衣服上,她依稀看到了自己青春的影子,娃娃成长过程中的欢声笑语,还有那个年代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。 尽管依依不舍,衣服还是扔进了社区设置的旧衣回收柜。 亡羊补牢,我利用抓拍的旧衣服图片,加上婆婆子的特写镜头,编辑了一则"美篇"《旧衣旧忆》。婆婆子和娃娃看了,不约而同的点赞:好! 他们到底是说美篇好还是旧衣好,我就弄不清楚了。 ![]() |